山高人为峰,瞄准前沿、求索创新。
为了尽快开辟出销售的第二战场,刘福庚带领团队成功组建了电商小组。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提升了雷沃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国外疫情的肆虐,让线下销售变得困难重重。团队成员顶住了压力,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潍柴雷沃工程机械海外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兼美洲区总监刘福庚和海外客户 等没有出路,干才有办法。面对线下销售的惨淡景象,刘福庚带领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筹备线上展会,并带领海外团队成功完成了第一次线上广交会的参展。积极参加党的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党性修养。
作为一名进入公司15年的老员工和有1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刘福庚始终把提升自身能力,助力公司发展放在首位。经过一年的调整,2021年1-5月份美洲区在人员减半的情况下,销量已经过百,达到了去年全年销量的85%,上半年即可超过去年全年销量,为海外营销公司全年目标的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李汉阳指出,70岁的壮年玉柴,一路坚毅前行,如今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2021年,玉柴股份通机动力销量16万台,同比增长32%,其中,农业机械用发动机销量11万台,同比增长33%,提前4年完成原定2025年10万台战略目标。玉柴要成功,首先要客户成功。2赛道是指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两大赛道并驾齐驱。这是玉柴继氢燃料电池动力发布后,在氢能应用上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我国内燃机行业在氢能时代背景下推动动力转型的重要一步
在起重机领域,国外老牌工业国家、国际巨头有着先发优势。朱志庚 摄 他清晰记得,1994年到1999年,受宏观政策影响,中国起重机市场整体低迷。
徐工2000吨履带式伸缩臂起重机在天津首吊。单增海和一线工人进行起重机液压元件(平衡阀)性能参数匹配测试。一方面,国内业界认为,全地面起重机太高端小众,无法被市场消纳。单增海回忆,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油气悬挂装置(用以减少车体振动)成形后,大家欣喜异常,却在试车时弄了个大红脸:工程师们在开动的起重机座位上颠簸不止,而实操中的减震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徐工重型全系列起重机总装调试场。凭借多年来的技术突破,徐工这家具有78年历史的老牌制造企业业绩长青:连续32年长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把交椅,2018年以来连续四年营收额超千亿元,跻身全球起重机板块第一名。单增海沉浸在档案库房中查找原始生产资料。今年前7个月,徐工轮式起重机出口额同比增长45.5%,在欧美澳高端市场出口额同比增长152%,出口占有率位居行业中资品牌出口首位。
黄金期过后,在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遇冷,行业竞争加剧,开工率严重不足。QAY25全地面起重机,是我到徐工后,主导研发的首个起重机产品。
单增海表示,智能作业、独立悬架、重载转场等技术难题,我们一个个攻克,做到了世界领先。徐工集团供图 又是耗时一年多的理论、试验、运用研究,经过三轮改进测试,QAY25问世,拉开了中国全地面起重机自主研发的序幕。
他是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重型)副总经理单增海。徐工重型推出C系列全地面起重机,率先实现零部件国产化率100%。徐工集团供图 徐工G一代起重机一经上市,就实现了销售井喷:以移动式起重机为代表的产品市占率稳居世界第一,并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它在2002年面世,成了中国第一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地面起重机。例如,他们研发的全球最大吨位XCA1600全地面起重机,完成了全球最高140米陆上风电安装,其吊重能力是国际产品的近1.6倍,创造了全球轮式起重机风电吊装的新纪录。今年49岁的单增海1994年进入徐工,一干就是27年,经历了中国工程起重机械产业发展的起起落落。
起重机底盘装配生产线。朱志庚 摄 日前,记者探访了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智能车间。
单增海告诉记者,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发起了国际标准《起重机安全使用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制定。国内外市场的双向利好,让工程机械业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想拿下风电市场这块蛋糕,就必须攻克转场机动能力的难点:起重机在臂架转动范围内,既要极限举高,又要极限举重,还要爬坡过坎。尽管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徐工起重机的出口销量再创历史新高。
单增海与技术人员围绕回转抖动问题,开展回转系统匹配性试验研究。该标准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首个流动式起重机领域产品技术类国际标准,打破了欧美在安全类流动式起重机标准的长期垄断,增强了中国起重机行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单增海记得,2013年,他们提出了做原创技术、构建产品技术平台的思路。徐工集团供图 面对挑战,徐工开启了全球赶超计划,推进中国起重机装备内涵式发展、走出去的战略布局。
从2000年起,中国工程起重机械发展迎来了十年黄金期。单增海告诉记者,当时国外的利勃海尔1200吨起重机在全世界卖得非常火,中国企业难望其项背。
单增海坦言,我们的产品在性能、质量、人性化、智能化上都不差了,但产业链还没有别人成熟。单增海说,如今我们推出的技术更成熟、更适应中国市场的1800吨全地面起重机、2000吨伸缩臂履带起重机,正在各地风电场上作业。
新品发布会上,徐工重型起重机五联吊。通过研究起重机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他们在2016年向全球发布了G一代起重机。
借此之势,徐工决心要做兼具汽车起重机、越野起重机优点的全地面起重机。为此,我们开发了新的臂架技术,研发历时5年,在底层技术突破上下了很多功夫,投入巨大,光做臂架破坏性试验就花了9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朱志庚 摄 研发XCA1600全地面起重机,是在2013年末、2014年初。到了2016年下半年,中国风电大规模开建,工程机械市场复苏,海外市场需求增势明显。
徐工重型的新品起重机。偌大机器旁,单增海正在和一线工人探讨起重机参数匹配测试。
新的起点上,中国起重机企业需为民族起重,为大国举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夺取技术话语权,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全地面起重机技术被德国、美国攥在手里,国内基础配套不完善,直至2002年,中国起重机市场还是以中小吨位为主,购机价格、工程施工进度都要看别人脸色,中国重大工程建设进程受到严重制约。
徐工集团供图 回过头看,当时研发这样的前沿产品,在国内、国外都饱受争议与压力。单增海所率领的研发团队乘势而上,围绕智能化、新能源等技术,推出1600吨等超大吨位起重机产品,不断打破全球纪录。
© 1996 - 2019 熟能生巧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吉如里